1986年9月25日股票按月配资论坛,河北省易县举行了“狼牙山五壮士”纪念塔的落成仪式,举国上下为之动容。当年,五壮士中的唯一幸存者葛振林也特地赶到现场,与乡亲们亲切交流,仿佛回到了那段岁月。但在这温馨的氛围中,突然有人从人群中走出来,激动地喊道:“葛老,你还记得我吗?”葛振林看着这位陌生又熟悉的面孔,愣了一下,随即满脸喜悦地说:“是你啊!我当然记得你,你可是我的救命恩人!”
那么,究竟是谁救了他?而当年发生了怎样惊心动魄的事件呢?
1941年,抗日战争进入关键时期。为了进一步巩固在华北的控制,日军开始加大侵略力度。8月,冈村宁次指挥的10万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发起了大规模围攻。形势严峻,杨成武司令紧急下令,让一团的战士们赶往狼牙山,确保军区机关和民众的安全撤离。
展开剩余85%狼牙山地势险峻,是晋察冀边区的东线大门,不仅是我军的军需储备地,周围还有数万群众。接到任务后,一团全体战士迅速行动,紧张而有序地进行转移。然而,敌人的进攻同样凶猛,3500名日军在飞机掩护下,迅速向山上逼近。眼看情况越来越危急,七连接受命令,成为了后卫,掩护大部队突围。
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,七连的战士们英勇作战,成功帮助大部队脱险。而战斗结束后,七连连长刘福山决定留下一个班,继续与敌人周旋,确保主力和民众能顺利脱离包围圈。就在这时,六班班长马宝玉主动站出来说:“指导员,把任务交给我们班,我们一定保证完成任务!”
六班当时只剩下五名战士,除去因伤住院的战友,其他人都精神饱满,准备为完成任务付出一切代价。几位干部迅速商量后同意了他们的请求,临走时,刘福山叮嘱道:“你们要坚守阵地,保卫主力和群众的安全,你们的任务至关重要。”五位战士答应:如果不能完成任务,决不回来。
随后的战斗中,五名战士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顽强的战斗意志,成功拖住了敌人。马宝玉带领大家一边激烈抵抗,一边缓缓后撤。他们精妙地利用狼牙山险要的地形,顽强地抵挡敌军。葛振林则始终坚守在队伍的后方,每当敌人逼近,他便果断开火,迫使敌人退后。与此同时,宋学义灵活地在四周警戒,一旦发现敌人试图从两侧包围,他便迅速投掷手榴弹打乱敌军阵脚。
随着战斗的持续,敌人的增援越来越多,而我方的弹药却所剩无几。马宝玉判断形势已危,立即命令大家停止反击,向后撤退。但敌人见状,马上展开追击。五人一路奔跑,敌人紧追不放,最终,他们选择了分岔口的那条曲折小道,这条道路直通山顶——棋盘陀。
敌人继续紧追其后,五位战士毫不退缩,带着死守阵地的决心,吸引敌人的火力。最终,他们来到了山顶,所有弹药都已用尽,战士胡福才唯一剩下的手榴弹也被抢过来,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。然而,马宝玉没有这样做,而是抬起一块大石,朝敌人阵地掷去:“同志们,使用石头!我们必须战斗到最后一刻!”战士们纷纷捡起脚边的石块,向敌人投掷,山间回荡着愤怒与坚韧的怒吼。
战斗进入最后阶段,敌人开始步步逼近。马宝玉拿出最后一枚手榴弹,毫不犹豫地将其扔向敌军,随后几人准备迎接最后的冲击。几乎是瞬间,五个身影从山顶跃入深谷,他们的勇气与无畏,震撼了所有人。
敌人围上山顶时,只看到荒凉的山头和五名战士的背影,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。或许是被五位壮士的英勇举动所感动,日军长官竟然在五人跳崖的地方行了鞠躬礼,表示敬意。
然而,世人并未得知,五人中有两位幸运存活。葛振林醒来时,发现自己悬挂在山腰的树枝上,旁边的宋学义也在昏迷中。两人身上伤痕累累,但幸运的是,他们活了下来。其余三名战士则未能逃脱命运,英勇牺牲。
两人支撑着伤痛,缓慢向下山走去。就在他们几乎放弃时,一位身着八路军军装的青年走向他们。两人警觉地看着他,直到他走近,才认出是自己的战友。那人名叫余药夫,是易县青年救国会的主任,在撤退时与大部队走散,最后躲在悬崖的夹缝里才幸存下来。余药夫为二人处理伤口,带他们找到了一个安全的藏身处——一处曾是八路军驻扎的道馆。
在余药夫的照顾下,两人的伤势得到了有效恢复。几天后,他们决定与大部队汇合。临别时,葛振林握住余药夫的手,激动地说:“你是我们的救命恩人,如果我能活着回来,一定要好好感谢你!”三人约定,待到抗战胜利后再相聚。但由于战时通讯封锁,他们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联系。
直到1986年,在“狼牙山五壮士”纪念塔落成仪式上,葛振林与余药夫终于再度重逢。两人激动万分,紧紧拥抱在一起。余药夫笑着说道:“老英雄,你还是和当年一样,英勇无畏!”葛振林眼中含泪,感慨道:“老朋友,难得重逢,我一直在心里惦记着你。”
不过,遗憾的是,宋学义已于1971年去世,他直到临终都未能再见到自己的救命恩人。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,至今仍深深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,象征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,永远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利鸿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